原文如下:
其实固态电池、钠离子电池、锰基电池、燃料电池等在市场上并不是新东西了,甚至热议的V2X,都是2015年就有的概念了。只是现在固态电池市场上无人问津,而行业内却关注度极高。虽然市面上鲜有人谈论,但对于供应链企业来说,只有车企纷纷关注了,才有能给带来订单的可能。
联想到去年,车圈从看小鹏的笑话,再到主要观点都是“智能驾驶成为消费者购车重要决策因素之一,可能要到2027年的L3放开”,结果赛力斯的鲶鱼效应非常明显,各大车企早有技术储备,像手机迭代一样轮番推出产品。
如今很多人觉得国外品牌汽车完了,国产新能源车确实实现了弯道超车。即便是在国内市场说吊打燃油车也不为过,但全球汽车市场来看,丰田的霸主地位还是挺稳的。研发实力也不容小觑。
在动力电池领域,早期日企在固态电池方面早已做出了很多准备,在相关技术领域投入了很多资金和人力,当前也拥有相当的专利储备。据报道中国将投入60亿元用于全固态电池研发的消息时,提及多达六家企业获得基础研发支持。尽管名单还未最终确定,但由政府牵头投入的研发项目通常具有前瞻性考虑。在汽车行业中,车企和供应链企业并不会像市场一样随新闻起舞,他们会在稳定研发的基础上不断进行推进,只是当行业趋势凸显时,才会引发企业的跟进动作。
当前中国的动力电池产业是当之无愧的全球第一,固态电池的潜力也是毋庸置疑的。然而日本企业在固态电池领域早已做好了产业化准备。固态电池的优势在于其安全性、循环寿命和充电速度等特性,随着技术的发展和量产的推进,其应用场景也将越来越广泛。
随着固态电池被越来越多的行业内外人士关注,其发展前景也被广泛看好。然而具体的技术进展和量产时间仍存在不确定性。当前主流的观点是预计在2026年至2030年间会有很多企业实现固态电池的量产。然而事实上,行业内早已开始加速推进相关工作,毕竟量产前几年需要做好充分的验证和准备工作。
在最近的一些消息中提到,广汽和上汽分别表示将在2026年量产固态电池。如果这个时间表能够如期实现的话,那么意味着固态电池的发展进程已经从原本预期的2027年提前到2026年。这无疑是一个积极的信号。如果开卷的话,那些有潜力的车企可能会更加积极地推动固态电池的研发和量产工作,从而将时间表继续提前。不过具体能否如愿实现还需等待市场和行业的进一步验证。
整体来看,随着时间的推进和市场趋势的发展,固态电池的未来可期。与此同时,行业内的企业和研发团队也需要继续加强研发力度、完善技术细节并解决量产难题,以推动固态电池技术的进一步成熟和应用普及。
关于固态电池的话题,在重庆论坛上,长安汽车先进电池研究院副总经理,深蓝汽车科技有限公司动力开发部副总经理杜长虹也发表了自己的看法。他详细介绍了固态电池的特点、研发情况,并对其发展趋势进行了梳理。
杜长虹表示,长安汽车在电池研发方面一直处于行业领先地位,不仅负责先进电池的开发,还在深蓝负责电驱和燃料电池的开发。他指出,固态电池在过去几年中非常热门,行业内也有不同的声音,但最终还是要从用户角度去思考。随着电动化领域的不断创新,用户在选择新能源车时考虑的维度很多,包括科技感、品牌、外观、电动车操控、舒适性等。然而,电池方面带来的更多是不太舒服的点,如充电困难、里程焦虑、电池安全性等。因此,固态电池的发展对于解决这些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他进一步解释了固态电池的发展历程和趋势。早在上世纪60年代,德国就提出了固态电池的概念。然而,过去五十年没有大规模发展起来,直到2010年东京大学的教授发现硫化物电解质可以和液态有相当的充电效率。随着动力电池对能量密度要求的提高,高导电率的固态电池被发现,使得固态电池新料体系成为可能。
对于中国企业来说,发展固态电池还有另外的考虑。由于当前在新能源领域中国走在前面,如果固态电池落后于国外,电池领域可能会被弯道超车。因此,中国企业的战略任务是保住液态电池的优势,防止被固态超车。
杜长虹还介绍了全球企业在固态电池领域的布局。包括日韩企业以硫化物为主,因为它们率先发现硫化物的潜力;而中国企业则更倾向于全固态技术路线。美国则以创业公司为主,技术路线比较多样;欧洲车企则通过投资来押宝。
固态电池的研发一般分为五个阶段:材料开发、电芯开发工程化、千量级量产、万量级量产和大规模商业化发展阶段。目前中国在材料体系的开发方面已经完成了第一阶段的工作。而日韩企业特别是丰田,则处于工程化放量阶段。虽然固态电池的发展还存在一些技术难题和挑战,但是中国政府对固态电池的支持也大大加快了其普及速度。
与此同时,杜长虹也谈到了液态电池的发展情况。他指出,液态电池在磷酸铁锂材料的推动下已经取得了显著的进步。磷酸铁锂的安全性和寿命长,成本低的优势已经得到了充分的展现。随着快充电池的投放和低温性能的提升,磷酸铁锂的应用场景也越来越广泛。因此,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以磷酸铁锂为主的液态电池仍将是主流方向。
对于长安汽车来说,他们对于固态电池的发展持有积极的态度和明确的战略规划。在今年1月-2月间,他们成立了一级研发部门:先进电池研究院,主要聚焦先进电池的集成和电芯的开发,主要考虑半固态、全固态技术路线。他们的想法是通过固态电池的发展和能量密度的提升,实现要么相同体积有更长里程,要么相同里程降低电池重量的目标。同时,他们也希望通过这种技术进步,给用户提供更大空间的车身布局,有可能实现脚下不布置电池,让乘员舱空间极大的释放,释放后车的造型比较低趴,使车更漂亮,还能解决高速风阻大带来的能耗问题。
总之,长安汽车对于固态电池的发展持有积极的态度和明确的战略规划,他们相信通过技术的进步和创新,可以为未来的新能源汽车市场带来更多的可能性。
在追求极致的安全方面,用户对电池的期望不仅仅是在电芯不出问题,他们更希望在非极端碰撞的情况下也不会起火。固态电池由于没有电解液,因此当发生碰撞时,它就像金属一样,大大提升了用户的安全感。
这篇文章中还包含了许多行业观点,可能对市场来说并不十分关心。这只是为了向那些不太了解这个领域的老师进行分享。固态电池已经从早期的炒作概念阶段,发展到当前具有国家政策支持、车企高度重视并公布了量产时间表的新阶段。那些曾经被国外车企暂时打败的汽车制造商,现在都押宝固态电池,期望能再次实现对中国新能源企业的弯道超车。现在全球范围内,各企业都在你追我赶地加快固态电池的量产进程。材料企业正面向全球固态电池市场,这是一个从0到1的过程。
与那些已经度过了从0到1、进入1到10的后半段阶段的公司相比,许多投资者喜欢在高价位上进行“价值投资”。那么,对于那些正处于产业化初期的固态电池,我们是否应该保持关注呢?也许我们还需要一些新闻刺激或者一根大阳线来刺激市场,毕竟结合上述内容来看,防止被国外车企在固态电池领域实现弯道超车,可能是我们需要重视的战略层面问题。所以,对于固态电池这一领域,我们应该保持一定的关注度,等待市场反应的到来。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